学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抗击疫情无国界 勤工助学暖人心 ——疫情期间国际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小记

时间:2020-03-13 16:52:44  作者:刘超  来源:国际学生办公室

勤工助学是包括国际学生在内的高校大学生自立自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在多措并举做好寒假期间留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国际学生勤工助学工作,因时制宜、按需设岗,积极引导国际学生参与到抗击疫情的各项工作中,以点滴奉献培育“知华友华”情感。

岗位一:配送协调员

疫情期间,为解决留校国际学生的基本生活物资供应问题,学校积极与后勤保障处、饮食服务中心协调,针对国际学生不同国家(民族)、饮食习惯和不同需求,采取“线上自主预定+线下集中配送+特殊需求单独采购”模式,保障学生的“菜篮子”。

针对留校国际学生人数众多、个性化需求繁杂的特点,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在国际学生集中住宿的三栋公寓设置“配送协调员”岗位,主要负责向所在楼栋学生解释订单、联络对接相关老师和配送人员、反馈学生个性化需求、协调化解因沟通不畅产生的各类误解和矛盾等。每周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相关老师负责收集信息、调整订单,并将学生诉求集中向饮食服务中心反馈。

该岗位不仅提升了疫情防控期间物资配送效率,还使国际学生更真切感受到平日里阿姨、老师-“很辛苦、不容易”,从而自发地主动配合在校期间各项管理工作。

岗位二:正能量宣传员

疫情发生后,通过研判国际学生每日异动台账发现,留校学生曾于某段时间出现集中离校回国的现象。经班主任谈心谈话得知,引发国际学生集中回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家人因“受到境外媒体不实报道”而担心学生在华、在校安全。

同时,校园封闭管理期间,为丰富校留校国际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依托校级“知华优化”情感培养基地、“欢动五洲”志愿服务队、“五洲驿站”党建品牌等平台,积极引导部思想正派、立场坚定、具备一定媒介素养的国际学生自发拍摄录制“为武汉加油”视频、“vlog”(即life log,生活日志)和各类辟谣短视频,用亲身经历向世界展示疫情发生后国际学生在华在校生活,用国际学生独有的视角记录和讲述“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疫”故事。

以自制短视频“太原理工大学留学生为武汉加油”和视频新闻《有难同当!在校留学生共战“疫”》为代表,太原理工大学国际学生抗击疫情相关内容在China Daily、中新网、新华社日本分社等境内外平台、媒体的播放量、转发量、点击量不断增长。国际学生作为“正能量宣传员”将抗“疫”声音传向世界,“不实报道”不攻自破。

岗位三:公寓助管

疫情期间,为让国际学生充分了解、理解全校防疫工作形势和要求,推动上级体温检测、健康报告和“日报告、零报告”在280余名国际学生中落细落实,国际教育交流学院与公寓服务中心沟通协调,在学生集中的三栋楼设置了“公寓助管”岗位,充分考虑留校学生的国籍、学段、文化背景等因素,聘用部分国际学生参与到体温检测工作中,协助楼长、阿姨每日两次为全体学生测量体温,并积极沟通协调,化解学生中的误会、消极情绪等。

“公寓助管”作为楼长、阿姨和老师的“左膀右臂”,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以国际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收的方式宣讲政策,协助推进体温检测工作,为建立台账、健康档案和制订开学预案等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持。通过看似简单重复的体温测量工作,国际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严谨的秩序和严格的工作落实是对学生自身最好的保护,这种保护“只有中国能做到”。

岗位四:汉语助教

HSK(汉语水平考试)是来华留学预科生进入专业学习的“通行证”,是检验高校预科教育培养质量的“试金石”,是全体来华留学生的“必修课”。

疫情发生后,为了帮助留校国际学生提升汉语水平和HSK应试能力,国际教育交流学院组织部分高年级学生、HSK五级通过者,在预科生、语言生汉语课程网络教学中担任“汉语助教”,配合授课教师完成课前签到、作业收集、问题反馈、集中答疑等工作,带领同学们“教学相长”、“教学做合一”,扎实有序推进预科生、语言生延期开学期间汉语课程教学工作,将“停课不停学”落到实处。

展望

抗击疫情无国界,勤工助学暖人心。勤工助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经济现象,尽管带有经济活动特征,但其根本目的在于育人。通过勤工助学,国际学生在其原有的“平等、权利”价值元素基础上,潜移默化地树立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服务意识和“感恩学校、回报社会、回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感恩意识。

作为全校国际学生管理教育服务的专门工作机构,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将积极借鉴江苏、广东等地先进高校经验,使国际学生更深入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中,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