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新闻 > 正文

亚太日报:文化的雨露无国界——记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赵京武

时间:2016-11-03 00:00:00  作者:新闻  来源:TYUT CIEE

      【亚太日报驻喀布尔记者代贺、卢树群、蒋超】秋天的喀布尔,晴空万里,大地一片绚丽的色彩。10月30日,在喀布尔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室,正在上课的学生们没有了往日的活跃,偌大的教室安静到仿佛只能听到粉笔“嚓嚓”划过黑板的声音。写着写着,似乎意识到气氛的沉默,老师回头看看自己的学生,“赵老师,你能不能别走,我们会很想你!”那一刻,多少的目光满含不舍,让人动容。一瞬间,这位老师又忙转过头,泪水却已溼润了眼睛。

      五年多的时间过去,孔子学院中方院长赵京武迎来了自己在喀布尔的最后一堂汉语课,下周他将结束外派任期,回到祖国。五年以来,赵京武长期坚守在这个世界最动荡的国家,亲历四位中国驻阿大使、三位喀布尔大学校长,见证了孔院因战火一度关闭到恢复工作的每一件大事。
有人说,赵京武身上有一种情怀,有一种责任,有一种忠诚。是一位普通老师在异国他乡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坚守,是一位中国文化使者在战地所绽放出的绚丽光芒,就像喀布尔秋天的阳光一样灿烂。


    喀布尔大学校长法鲁基在10月31日的送行活动中为赵京武颁发奖状.jpg
 
喀布尔大学校长法鲁基在10月31日的送行活动中为赵京武颁发奖状
 

      一种身份,一种责任
      2011年9月,带着组织的托付,赵京武只身来到喀布尔。

      “机场不仅停著客机,还有很多直升机、甚至战斗机,”回忆当初的印象,赵京武直言喀布尔的气氛让人有些不寒而栗,到处是荷枪实弹的军警、装甲车、防爆墙等,走出机场迎面又看到横幅:“欢迎来到勇敢者之国度。”仿佛处处都提醒著这个第一次出国的年轻人,危险时刻存在。
      
      当然,赵京武在喀布尔的“初次印象”还不止这些。没有妻子的陪伴、没有朋友的帮助、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别说开展工作,找到一个安定的住所都很难。“我住过旅馆、住过华人餐厅、也住过中资企业的宿舍,”赵京武说刚来的日子里,他搬了四次家,每次都是安全形势恶化,别人要回国,他就得匆匆收拾行囊。

       “早上6点起床准备材料,7点出门,往学校赶,到学校8点了,喝口水,准备上课。16点下课,腿站不住,早点回去吧,一路堵车,20点到家了,只想睡。”赵京武在日记中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在孤零零的房间里,伴随着直升机的轰鸣声、街边不时传来的爆炸声,他常常彻夜难眠。

      不过,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消磨赵京武的意志。他说当看到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感到自己的到来是有价值的。“学生有热情,可师资力量有限,一个班的本科生有30人至40人,实际上报名学汉语的学生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学生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欢迎让赵京武感到对外汉语老师既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责任。

      临危受命 学院再次选择他

      2011年年末,爆炸再次袭来。喀布尔恶化的安全形势迫使当地许多学校关停,这也包括孔子学院,赵京武和其他老师不得不陆续回到国内。

      2013年1月,随着安全形势好转,国家汉办决定恢复孔子学院在喀布尔的工作。同时,国家汉办参考赵京武之前在阿的表现和经验,任命他为学院中方校长,主持工作。

      临危受命,再次只身来到阿富汗,正值大雪纷飞的寒冬,面对空空荡荡的校园,赵京武需要在新学期开始前尽快恢复这里的工作,他遇到的情况甚至比第一次来的时候还要复杂。

      没有办公室,他去借;没有设备,他去要;没有老师,他去请;最后,缺少教室,他把学生分为两批授课。而他自己在行政工作之外,因缺少教师,还要承担著教学任务。对此,他说:“不能耽误,当时就是想尽办法,再苦再累也要恢复工作。”

    “他总是很早赶来,处理完行政事务,接着就准备各种材料。一桌厚厚的材料旁边是半袋饼干,还有一杯顾不上喝的水,可能早凉了,冬天冷,但屋子又没暖气,赵院长还得加班,很少看到哪一分钟他真正坐在那里休息。”28岁的本地老师文普是2008年孔子学院第一批毕业生,他至今还记得2013年的寒冬,赵京武是如何三番五次跑去他家把他“劝”回孔院当汉语老师的。他说自己每次所看到的不是这位中国同事的某一刻,而是工作的常态。


      带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赵京武和师生们在经过一个寒假的努力,在一间借来的、不足10平米的办公室和一间不足30平米的教室陆续恢复了孔子学院的工作。
      2013年4月,万物复苏的时节,喀布尔校园的花朵提前绽放。

      在复课典礼的当天,当地各界非常重视。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喀布尔大学校长等亲自到场祝贺。看着学生们有书可读,赵京武严肃的脸上也渐渐有了笑容。
2013年,举办首场“我的中国梦”中文演讲比赛、“阿富汗青年看中国”摄影比赛;
2014年,举办讲座6场、文化交流活动7场,以及端午节、孔院成立10周年等多场庆祝活动;
2015年,2000多平米的新教学楼正式启用,包含办公室、教室、会议室、文化中心等;
2016年,建立首个校园外的汉语教学点。


      这些年,孔院完善了中文系,实现汉语教师本土化;在学生培养方面,已累计招收321名本科专业学生,同时,建立了完善的HSK考点,保障大多数毕业生毕业时能达到汉语高级水准。
此外,孔子学院已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4场,还成功推荐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246人次获得各类奖学金,其中很多同学已走出国门,前往北大、复旦、北师大等更高的学府继续深造。


      赵京武本人因为突出的贡献,多次受到中国驻阿大使馆、喀布尔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阿富汗高等教育部的表扬,并于2014年获得孔院总部“先进个人”称号。

      做中阿文化交流的桥梁

       “没有孔子学院,就没有我”。赵京武谈话间总是透露著珍惜和感激。但问题是,如果没有赵京武,是否有孔子学院现在的发展?喀布尔孔子学院自建校以来,赵京武是所有中方老师中坚守在当地时间最长的。学院里流传着一句话:“孔子学院的师生都上过赵院长的课,阿富汗说汉语的人都知道赵院长。”

      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姚敬曾表示,孔子学院是他本人在当地去过最多的地方之一,孔子学院为中阿文化交流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喀布尔大学副校长拉赫娜·波帕尔扎伊评价孔子学院是喀布尔大学建设最好的学院之一,学校经常会安排外国嘉宾来这里参观和交流。在谈到赵京武的时候,她更是没有把后者当外人,幽默的形容赵京武是“自己的阿富汗同事”。
在赵京武的办公室,一幅木刻感谢信特别显眼,上面工工整整刻着2015年8月29日,毕业生们送给老师的话:“谢谢您提供并帮助我们到中国留学深造,在此表达我们最真诚的感谢!‘师生友谊,情比天高’我们永远铭记您的教诲和嘱托,学习汉语,为中阿两国间友谊添砖加瓦!”


      这些话代表了全体师生的想法,或许也代表了赵京武这样千千万万在海外的中国老师的追求。

      历史上,阿富汗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中国自西汉以来就与阿富汗修好,中国从未挑起过战事,一直是阿富汗的友好邻邦。虽然一提到阿富汗,中国百姓可能会想到这里长期的战乱,但在赵京武看来,战乱并不会阻隔中阿友好交往,他感受到当地百姓从未忘记与中国的友谊,他们珍惜与中国的往来。他说:“孔子学院的工作在于为两国的文化交往添砖加瓦,为两国友谊的明天培养更多人才。”

      在一次毕业典礼上,面对后辈学子,赵京武语重心长的说:“我是一名老师,另一方面,我又是一名“搬运工”。这些年,我和同事们把中国的书籍、知识、文化“搬到”阿富汗,让我们感到幸福的是你们的认可,和你们在一起的日子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和难忘的时光,如果说理想与追求决定着人生的轨迹,我希望你们能够志存高远,但要有搬运工的吃苦精神,不放弃,去坚持,踏踏实实做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姚敬(中)与赵京武在活动中交流.jpg
 
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姚敬(中)与赵京武在活动中交流
 

      向美丽的心灵看齐

      在孔子学院不断发展的背后,是赵京武和师生们鲜为人知的牺牲。

       “第一次出国,孩子刚出生七天,”现在赵京武的孩子已经5岁。妻子每年盼到赵京武回国休假,都特意创造一些时间和空间,让父子独处。“孩子总是抱着我说,出差一个月就回来陪他,每次离开,孩子都伤心的躲在门后哭,不要爸爸走,每次看着爸爸坐汽车去机场,孩子就使劲追,一路追着汽车,一路喊爸爸,”可是,赵京武知道一个月是回不来的,说著说著,忽然赵京武眼圈红润。

      2014年8月,赵京武的父亲突发肾结石,为了支持儿子工作,老人直到完成手术都没和儿子啃一声。在电话那头,虚弱不堪的老人用尽力气,躺在医院边输液边“撒谎”:“家里好着呢,你妈和我好着呢,你好好工作,别操心。”

       “兴学之本,惟有师范”,赵京武所代表的一批老师,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人在其他国家的一种榜样式的存在。他们的敬业,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忠诚的已远远超越了教师的职业范围,影响着一批又一批他们的学生和他们身边的朋友,而每多一个被他们影响的人,对于了解中国,喜爱中国,为民间文化搭桥牵线就多了一份力,多了一个希望。

      在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的一处纪念碑,纪念著当年到访过该国的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玄奘是中阿友谊的见证者。对于阿富汗,玄奘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使者,对于中国,玄奘爱国及守护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赵京武说没有人能成为玄奘,但也应该向美丽的心灵看齐。

      五年,一个人最好的光阴。如果只是为了一个养家糊口的饭碗,赵京武完全可以留在老家看着孩子慢慢长大,陪在妻子和父母身边,安安稳稳过日子。但是赵京武是这样一位有着崇高理想和美丽心灵的老师,人们不会忘记他当初两次只身来到阿富汗,四处搬家,挤在10平米的办公室挨冻的时刻,时间一定会记住赵京武以及像他这样默默无闻、为文化事业奉献青春的海外中国老师们。 

      同时转载在新华国际,所附图片由新华国际提供:  http://xhgj.api.zhongguowangshi.com/wap/share.aspx?clientApp=104&docid=126108&channel=weixin&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亚太日报链接:http://www.apdnews.com/XinHuaNews/520243.html
           


友情链接